我們多年的經驗認為:做企業商標是“頭等大事
來源:大易策劃作者:大易策劃時間:2019-07-19點擊:5046
商標是商品的“身份證”,沒有商標,商品將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和工商部門的保護;沒有商標,就無法樹立品牌形象。企業取得營業執照后:
第一件事就是要進行申請商標,尤其是生產企業,非生產型的企業也應該為自己的企業名稱申請服務商標。
美國等國家實行使用在先的商標保護原則,即使先使用者從未在美國注冊其商標,或后使用者在先注冊了相同或相似商標,先使用者優先受到保護)
我國實行申請在先的商標保護原則,保護申請在前的商標。即使用者沒有及時注冊自己的商標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并隨時有侵權的可能。進行商標注冊需要的時間一般為 13 月左右,其中 3 個月的公告期。
第二件事是進行商標儲備,將與自己的商標字樣近似或類似的名稱一并注冊,以備將來之用或避免不法企業的類似商標產品來搶市場。注冊商標受到《商標法》的保護。
通常是要備選幾個方案以備檢索,明智的企業為了不影響使用會第一時間同時申請幾個商標以防駁回。
第三件事是防御商標注冊,避免別人侵權。將商標在不同類別的行業中注冊,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商標法》中規定: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10年,有效期滿后繼續使用的,須申請繼續注冊;注冊商標后不進行實際使用的,3 年之后商標自動撤銷。

我們以為我國的商標意識還比較落后
1000 萬個企業只有 200 萬個商標,相當數量的企業不重視商標,比較來說,外資和私營企業比國有企業更重視商標。
第一件事就是要進行申請商標,尤其是生產企業,非生產型的企業也應該為自己的企業名稱申請服務商標。
美國等國家實行使用在先的商標保護原則,即使先使用者從未在美國注冊其商標,或后使用者在先注冊了相同或相似商標,先使用者優先受到保護)
我國實行申請在先的商標保護原則,保護申請在前的商標。即使用者沒有及時注冊自己的商標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并隨時有侵權的可能。進行商標注冊需要的時間一般為 13 月左右,其中 3 個月的公告期。
第二件事是進行商標儲備,將與自己的商標字樣近似或類似的名稱一并注冊,以備將來之用或避免不法企業的類似商標產品來搶市場。注冊商標受到《商標法》的保護。
通常是要備選幾個方案以備檢索,明智的企業為了不影響使用會第一時間同時申請幾個商標以防駁回。
第三件事是防御商標注冊,避免別人侵權。將商標在不同類別的行業中注冊,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商標法》中規定: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10年,有效期滿后繼續使用的,須申請繼續注冊;注冊商標后不進行實際使用的,3 年之后商標自動撤銷。

我們以為我國的商標意識還比較落后
1000 萬個企業只有 200 萬個商標,相當數量的企業不重視商標,比較來說,外資和私營企業比國有企業更重視商標。
我國目前各種類型的企業約在 1000 萬家左右,但商標的數量只有 200 萬件,且其中十幾萬件屬于外企,與國外相比,真是少得可憐。據山東省濟南市商標事務所統計:濟南市 2 萬家企業只有 6000 個商標。企業在商標申請上呈兩極分化之勢,有的企業一申請就是幾十個商標。生產服裝的企業可能把牛奶、冰棍、手表、絲巾等不同類別的商標一塊兒申請作為備用商標。另一方面,一些企業滿足于當地市場,沒有意識到商標的重要性,不愿花錢申請商標。
山東是個經濟大省,這幾年企業發展勢頭不錯,與這個事實不相稱的是,山東13 家商標事務所一年的商標代理量不如廣東省一家商標事務所的代理量大。全國 100 多個馳名商標中,濟南市僅有“輕騎”一個,濟南市的涉外商標總共不到 20 件。認為是先將產品投入市場試銷,顧客反映不錯再申請商標也不遲。其結果:試營業的企業往往把商標給試丟了。
山東省濟南市某大型企業于 1984 年開發出一種新產品樣品出來后,企業找了國內頂尖的大易天津現代命名策劃有限公司以易經推演給該產品起了個合五行的獨特的名字,然后投入巨額廣告費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市場反映不錯,咨詢和定貨電話紛至沓來。然而此時,企業接到通知,江蘇一企業擁有此商標,繼續使用可以,不過每件產品須交納 3%的使用費。正準備大規模生產的企業受到當頭一擊,權衡利弊,只能忍痛放棄這個商標,另起爐灶,重新投入。此后,吃一塹長一智,企業成立了自己的商標專利科,開始按西方的模式管理和運用商標。
由于中國企業不重視商標注冊,很多企業嚴重缺乏品牌保護意識,尤其是商標的國際注冊,中國的企業在國外因商標吃削足適履虧的不乏其例。近年來發生大量國內知名商標被搶注,包括中國的地域名稱也面臨被以同音或近似形式搶注,上海“蝴蝶”牌縫紉機曾經暢銷東南亞地區,而印度尼西亞代理商發現有利可圖,遂搶先在印尼注冊了“蝴蝶”商標,借此向上海廠家收取商標使用費。廠家為了自己的權益,整整同代理商打了 24 年官司,官司最后贏了,但 24 年間,企業的損失該有多大?杭州的“龍井”茶,以其獨特的風味暢銷日本市場, 正當杭州“龍井”茶暢銷之際,日本有關部門通知杭州廠家不得再用“龍井”牌。對此突變,中方企業與外貿部門多次與日方協商,要挽回局面,終以日方回答“不行”而告終,無奈杭州“龍井”品牌只好退出日本市場。
- 您可能需要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