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水在新加坡的流傳和影響
來源:大易策劃作者:大易策劃時間:2015-10-20點擊:6146

風水的傳入與發展
新加坡是一個很講究風水的地方,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很重視風水,其重視風水的程度要超過香港和澳門地區。
早在15世紀至18世紀,荷蘭與葡萄牙人就已經開始在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島上進行貿易了。也正因如此,當時的新加坡就享有西方所提供的米糧、香料、咖啡與西洋茶,而中國則供給它絲綢、茶葉和瓷器。17世紀的中國正處于滿清皇朝乾隆皇帝統治下的鼎盛時期。乾隆皇帝頻頻派遣并鼓勵使臣、商人、航海家以及風水師到其他國家進行各種貿易與交流。中國的風水師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陸陸續續移居新加坡。
18世紀末,當時的中國處于內亂,而那時侯的風水師大都已經推算到清朝的國運將盡,于是紛紛開始南遷。根據當時商人的游記書里記載,在新加坡的海域南部有一個形狀酷似龍牙的山丘,這山丘正巧是當時提供船只往來的一個出入口,新加坡的漁民們都稱之為“龍牙門”。那時候,“龍牙門”的附近海域經常有許多海盜出沒。人們按風水師的提議將其中的一個“龍牙”給炸掉了,這之后,這里的百姓們才終于可以安居樂業。
新加坡的大部分人口是華裔,新加坡華人在保存中國文化方面絕不比中國人遜色。如中國儒家文化中關于成人之道、立人之本的合理內核,新加坡人能將其成功地運用于現代社會的倫理中,這對新加坡的文化建設起了不小的作用,而中國人卻未能做到這一點,甚至差點兒將之完全拋棄掉。
風水在新加坡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這一方面反映了新加坡人對美好生活空間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加坡人有很強的趨吉避兇的文化心理。風水和其他許多傳統的文化觀念一起,伴隨著新加坡人艱辛的創業年代,所以新加坡人對風水有著一種特別的信賴和情感。
新加坡學者伊長、李普在其所著的《風水術》一書中說:“風水是這樣一門藝術,它通過對事物的安排,從建筑奠基到室內裝飾,企圖對一定場所內的氣施加影響。它有助于人們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陰陽之平衡來獲得吉祥之氣,從而促進健康、增強活力。風水是中國聞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現象,風水術乃古建筑理論之精華。
一位新加坡建筑師的親身經 歷也許有利于我們了解風水在新加坡的地位。這位血氣方剛的年輕建筑師曾出國留學,20世紀60年代一回國就接到一座大宅子的設計任務。這位建筑師說:“當 我第一次向委托人的家庭介紹我的設計草圖時,包括其岳母在內,都高興地同意了我的方案。但是一周以后,這位委托人卻領來了一位老者,據介紹他是位風水大 師。會面還未結束,原來的設計方案便已告吹。”建筑師無奈,只好根據風水大師的意見進行了修改, “最初設計的面對門的樓梯被用墻壁遮蔽起來了。前門微傾,以求交上好運。儲藏室則移至新的位置,,與消防器材相距不遠,為的是這幢房子不交厄運。”而這一 事件僅是這位年輕建筑師所面對的一系列的文化沖擊波的開始。
在新加坡,風水專家經常對正在施工的建筑和落成之后的建筑提出意見和看法。新 加坡凱悅大酒店坐落在烏節路黃金地段邊上,這正是運用風水的最佳例子。凱悅大酒店的生意并沒預期中理想,所以向著名的大法師韓春( Hon Chun)請教。他讓酒店改建大門,使得那與道路成平行的大門變成有斜度的吉利角度。
因為斜的角度能更有效地吸引財力。正面的多扇門全是側向三十多度,據說是正面開的門既聚不了財也擋不了煞氣。此外門前還安裝了小型噴水
池以旺財富。
1886年建成的觀音堂廟位于特洛布蘭東道邊,是中國式寺廟風格和良好風水位置相結合的典范。它地高臨海,三面環山,前可收低地之陽,呈坐山望海之勢。
新加坡的許多賓館和高層建筑都是根據當地或香港臺灣等地的風水名師的意見進行設計和建造的。據稱,新加坡著名的海德飯店就曾請著名的風水師對該飯店的門庭噴泉和問訊臺進行改造。
新 加坡的標志是著名的魚尾獅像,傳說是很久以前的國王看到了這樣的野獸,就以它作為傳統標志了。,魚尾獅像原來是面對大海,后面是各家銀行,風水極佳,后來 政府在它面前造了一座橋,結果新加坡爆發了金融危機,因為橋擋住了魚尾獅像。后來政府花了巨資,把它從橋后挪到橋前,護佑新加坡的經濟繁榮昌盛。
新加坡作為一個風水盛行的國家,風水已經成為廣泛的民俗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