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易闡述中國命理學的文化淵源
來源:大易策劃作者:大易策劃時間:2014-12-01點擊:196
命理學可謂源遠流長,深入人心。作為俗文化的一種,它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作了深入淺出的解釋和運用,從而使它扎根于漢民族的心靈深處。算命術是命理學家對傳統文化、命理、民眾心理綜合運用而形成的一種民間技藝。一個中國人在成年懂事的時候,他的父輩就會告訴他關于命運的知識,并且會神情嚴肅地喻示他的一生將由命運主宰,這個人還同時口算命術可以預知自己的前程吉兇。于是,算命術就這樣一代一代地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并且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而且由于人們思維的精密和演算經驗的豐富,算命術逐漸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系統,這個系統也逐漸復雜化,以致于只有那職業算命家才能掌握。
由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非常關心自己的前程,加上占主導地位的天命意識的熏陶,人們認定人一生的富貴貧賤、吉兇禍福,以及生死壽夭,窮通得失,乃至科場中舉、經商營利等,無一不取決于冥冥之中的非人類自身所能把握的力量,這就是命運。
算命術能預示一個人的命運,而且還可以趨吉避兇,在這樣的情況下,相信算命術的人就越來越多了,自古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自販夫走卒,無不趨之若騖。那些職業算命家有如傳教士一樣在傳達散布關于命的思想,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但就總的情況來說,繼續相信命運的群眾不在少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商品意識的增強,人們祈求富貴,趨吉避兇的愿望更加強烈,求卜問卦,風水算命也就因此由冷落而再度盛行了。
算命術為什么在蕓蕓眾生的心靈中有這么強的生命力?一千多年前,由于生產力落后,人們面對諸多的困難和對前景的不可捉摸,固然會相信命運的存在,但到今天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臺灣、香港為什么人們對算命術還有增無減?真的有命運嗎?算命術是否真的那么靈驗嗎?
我們認為,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不可能是簡單分類的精華和糟粕,一般的情況都是二者的柔合,只不過各自所占的比例不同罷了。這應該是我們審視文化遺產的基本觀點。如果中國的算命術全是糟粕,全是胡說八道,那么它不可能在民間久盛不衰;如果說中國的算命術是一門科學,是未來預測學,但許多問題它無法預言或并不準確,而且構成這門“科學”還有許多唯心的成分。
當然,就象今天的科學無法對氣功作出合理的解釋一樣,命運,算命術之中還有我們目前無法把握的規律或必然性,但除此之外,命運也好,算命術也好,是否還有我們今天能夠認識和總結的“合理內核”?答案是肯定的。
命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叫做命理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誠然它既有秉承傳統文化精粹的一面,又有唯心色彩,因此研究命理就可以逐步揭開長期以來覆蓋在算命術上的神秘面紗,算命術的理想與虛妄就會呈現出來。
此外,算命術還是中國民俗和社會心態的最充分反映。
中國算命術的發展興盛有著深刻的社會基礎,這就是蕓蕓眾生對命運的廣嚳承認以及設想有冥冥之力可以擺布自己的一生。“命運”,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命,即生命或性命,二是運,即運氣。生命有生死壽夭,運氣有盛衰窮通。命更多自然性或先天性,即所具有或可能具有的生死壽命狀況及其結局、趨勢;運更多指社會性或后天性,即人生經歷的種種方式、程度與可能性。
但在實際運用中,二者常常是連用的,或單稱命。命運也包括富貴貧賤、禍福吉兇等。因此,命運就是指生死壽夭、富貴貧賤的格局狀況和或禍福吉兇、盛衰興廢、窮通進退、榮辱憂吉等一切遭遇的總的結局特點和趨勢。
古人認為“天”能致命于人,因此所謂命運就是天命,早在殷周時期,“受命于天”就被鐫刻在神鼎上乃至先民的心中。后來世代尊奉的儒家祖師爺孔子,也是位信命的老夫子。他早年周游列國,到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很想干一番仁政事業,結果卻風塵仆仆,窮困不通。碰了一鼻子灰以后,孔子領會到命運之神是這樣無情地捉弄人,于是年過半百以后發生了“五十而知天命”的感嘆。
此外,他和弟子還大肆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的思想。這無非是說,一個人的生死貧富,都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對一個人來移“知命”不可,否則就夠不上做“君子”的資格。正因為君子是“知命”的,所以可以安分守己,服從老天爺的安排。但是小人確不是這樣,他們不肯讓肯聽從天命,往往冒險強求,希望有幸能得個好的結果。
孔子的天命思想,在后來大儒孟子的理論中得到了新的發展。《孟子 萬章上》說:“莫之為而好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是說,沒有人叫他干,而他竟干了,這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竟來了,這就是命運。同時他還舉例說明,堯舜的兒子不孝,是因為堯舜為相的時間太長了,所以他們的兒子不有天下,禹的兒子啟賢能,而禹為相的時間又短,所以啟能得到天下。
以上這些都不是人力所為而自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從理論上說,這屬于天意,對人類說,這屬于命運。天和命,實質上是一致的。
- 上一篇:大易推算大運、小運、流年和命宮
- 下一篇:楊思仙的姓名里含有緣薄暗示